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软件 > 正文内容

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微软的财务软件叫什么)

2023-03-30 00:47:15会计软件111

本篇文章小编要给大家谈谈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以及微软的财务软件叫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如您有疑问可咨询右侧在线客服哟。

微信号:18607093926
购买用友软件,获取解决方案!
复制微信号

本文目录一览:

微软的历史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封面上Altair 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保罗。艾伦及好友比尔。盖茨的电脑梦。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新时代的开端。这个基于8008微处理器的小机器,却是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汉的杰作,他叫埃德。罗伯茨,当时他经营的MITS公司陷入困境,情急之下发明了这台微机。还在哈佛上学的盖茨看到了商机,他打电话表示要给Altair 研制Basic语言,罗伯茨将信将疑。结果,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08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1975年2月,大功告成,艾伦亲赴MITS演示,十分成功。这年春天,艾伦进入MITS,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二年级课程,盖茨也飞往MITS,加入艾伦从事的工作。那时他们已有创业的念头,但要等到Basic被广大用户接受,此前他们是不会离开罗伯茨的,他们有待羽翼渐丰。微软诞生于1975年,但当时微软与MITS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确切地说微软"寄生"于MITS之上。1975年7月下旬,他们与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许多。

盖茨和艾伦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公司上,但他们仍在MITS兼职。1976年底,MITS内部出现波动。1977年罗伯茨将MITS卖给Perterc 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仲裁。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若干年后,罗伯茨仍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被人出卖了。因为MITS已经付足了20万美元,应该取得这批软件的所有权。"真是倒霉,这个裁决完全是错误的".盖茨也承认这个裁决对罗伯茨是不公平的。

因为这就是微软颇不寻常的起步,如果输掉这场官司,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艾伦回忆道:"这场官司让人心有余悸,如果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我们输了,我们就得从头再来,比尔让他老爸出点子,我们一直如坐针毡。但这以后,微软再也没有借过钱。"罗伯茨这位微软的"功臣",也因此成了微软的"罪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MITS,确定了盖茨和艾伦作为程序员的地位,跻身这个新兴行业。是MITS,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同时他们目睹并参与了MITS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锻炼了市场能力。盖茨以法律武器,打败了自己的恩人,从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盖茨结束软件业的开放传统艾伦离开MITS后不久的1977年元旦,盖茨正式退学。解决了与MITS的关系后,两人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早期的微机用户都是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不满现实、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信念,图谋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他们不像盖茨那样野心勃勃,追逐财富和成就,而是出于某种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当时最著名的家酿俱乐部,就主张开放制度,向所有的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业,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盖茨一方面赞同这种理想,因为可以帮助他的软件形成广泛的标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让自己的软件成为免费午餐,他要开启一个钱眼。起初,爱好者们对硬件兴趣浓厚,软件只是眼中的配角。大家从来没有意识,要花钱买别人的软件。他们编写软件,不是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是为了显示机器的能耐而已。因此在他们眼中,软件仅仅是一种玩具,甚至还不是工具,更不是商品。

早期盖茨和艾伦也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到来。但是盖茨会等时机一到,来向大家收钱的。盖茨是第一个提醒人们重视软件非法复制问题的程序员,也是盖茨结束了家酿俱乐部所倡导的开放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又由Linux得以复兴)。后来,盖茨也反复使用这个伎俩:先让大家用上他的软件,上瘾后,再收钱!1976年1月,盖茨写了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在"家酿俱乐部通讯"和其它一些地方。信中指责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是贼。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生意是好的,而且很好。但盖茨的嘲骂并不起作用,因为大家对他将Basic语言标出500美元的天价,更为不满。他们看不出这么高的定价有什么依据。

微软鱼跃龙门盖茨的精明,可以确保微软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为未来软件业,乃至整个计算机业的霸主,微软却不得不依赖"神助".最早干起计算机软件编程的不是盖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竞争对手加里。基尔代尔。这位海军研究院里的教授,在PC研制上起过重大作用。作为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和设计家之一,他搞程序主要是出于缜密思维的雅兴,而不是为了赚钱。他为英特尔8008芯片写出了PL/I这样大型的、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他也是解释型Basic程序的发明者,他所开发的CP/M操作系统更是差点断了盖茨飞黄腾达的美梦。

如果70年代初王安能觉悟到PC的力量,就不会有微软。而如果没有基尔代尔这个堪称"PC之父"的先驱,也不会有今天的微软。

与MITS合作期间,盖茨和艾伦用Basic开发出一个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居然和别的微机不兼容。MITS的竞争对手IMSAI公司则找到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许多使用权,马上把盖茨的"杰作"给盖了。CP/M成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可在当时流行的上百种PC上运行。基尔代尔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而将这一机会拱手让给了盖茨。1980年,IBM准备进军PC市场,想购买CP/M操作系统。盖茨表现出十足的骑士风度,愿为IBM安排与基尔代尔的会晤。因为此时,盖茨手中除了Basic还一无所有。对这项本世纪最值钱的买卖何以错失的问题上,有许多版本。有人说谈判时基尔达尔刚好不在,他妻子多露西觉得IBM的协议对自己不利,没有爽快地签下协议,而心急火燎的IBM退而求其次,就决定与盖茨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

微软腾飞之路1981年8月12日,IBM PC问世。负责这个项目的唐。埃斯特利奇成了PC业的"教父",他也是IBM中唯一让盖茨诚服的人。这位"教父"在1984年就给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入,光这一块就可成为美国第74大公司,也是仅次于除去这一部门的IBM和DEC的第三大电脑公司。埃斯特利奇对PC的眼光可以与盖茨媲美。只是IBM官僚病复发,换上了洛伊来代替他的位子。洛伊对PC几乎一窍不通,这位自以为很高明的人为微软留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空子。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而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洛伊几乎不加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当然,双方在OS/2上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微软从1981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之为"Windows"的操作系统。Windows最初版本与OS/2有很大关系。1985年,Windows 1.0问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产品。而1995年8月,Windows 95发布,正式把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颠峰。而1992年IBM OS/2 2.0销量仅100万套,Windows 3.0却达1000万套。

没有了埃斯特利奇,IBM PC就失去了活力。IBM霸主地位日渐降低,使失去了对手的盖茨成为无冕之王。1992年,著名电脑作RobertCringely说"如果说IBM是PC宇宙中的上帝,那么盖茨就是教皇。"而且他正式将微软命名为"偶然帝国".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的确,微软虽然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还从未曾真正通过自己原创的设想,开发出市场上巨大的产品。其起家Basic并不是自己发明的,DOS也是从其他公司买来的,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苹果的技术,Excel其实是Lotus1-2-3的复制品,Web浏览器也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的,Word纯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这些模仿的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一些他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则无一成功。

帝国告成当然,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作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购并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1995年,法院作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1994年元旦,这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年近40岁的单身汉终于结婚了。成家后的盖茨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野心,而且他马上投入了一场更赤裸裸的野蛮战争中:围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肉搏,胜利的天平必然要向盖茨倾斜。但是,这场计算机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不会有任何胜利者。盖茨在市场上笑傲江湖,但他的代价可能任何人都难以估量。1996年,盖茨喜得千金,但反垄断法也开始收网。

如今微软已成为了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20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请问微软是怎么打击企业盗版windows系统 又是怎么自动识别企业和个人?

系统是无法识别企业和个人的,首先个人用户微软就不管,顶多出现个未激活字样,或者无法更新安全补丁而已。

企业是靠销售去做工作,只要该公司没买过windows系统,但又有很多电脑,销售就会找上门,不买就起诉他。当然仅限于大公司,小公司没人理的。

为什么微软公司的财务软件无法占领大陆市场?

原因如下:

首先是政治原因:财务软件记录的信息可以完全暴露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信息;

其次是经济原因:像中石化等大型石油化工钢铁企业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他们的相关信息是绝对不能暴露的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因为有很多国外竞争者竞争意识非常好;

然后是法律原因: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我们的经济税务领域法律构建和欧美差别较大,完全不是一样的体系,所以不可能实现通用;

最后是大家固有的意识,一听到微软要么觉得贵要么觉得太高级,听听多觉得好多英语,所以会优先排除。

建议:树立其他牌子,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可以在股东上披露微软,作为买点。

为什么说微软是垄断企业

微软垄断案是一段时间以来在IT 界、法律界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的一个案子。

一方面微软公司无疑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IT 公司;另一方面无论该案的终审判决结果如何,对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微软公司以及美国IT 产业来说都将是一种考验。

1. 案由

该案主要源于Inter 浏览器之争。

Netscape(网景)公司通过推出强大的

Navigator 网络浏览器而一举成名。

而原本控制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微软公司则针

对Navigator 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 Explorer(IE),并且将IE 与其操作系统

Windows95 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进而微软公司还要求PC 制造商在购买Windows

操作系统的时候不准去掉Windows 软件包中的IE,否则就不准将Windows 卖给该

PC 厂商。

美国司法部(DOJ)反托拉斯分部因此在1997 年10 月20 日指控微软公

司利用它的影响力抑制来自于Netscape 公司潜在的竞争,从而违反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

2. 法律程序

根据美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分为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共三级。

地区法院接受诉讼,进行审理和判决。

判决宣布后,原被告双方均有权利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同时对于一审判决只有提出延缓执行的请求并且被驳回后,才能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对于提出上诉的案件,上诉法院在对地区法院的判决进行审理后将做出裁决。

原被告双方如有不服,还可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

通常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都在1 年左右。

同时在垄断案的审理中,可以以案件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为由越过上诉法院,直接送到最高法院审理,以便缩短审理时间和减少上述影响,此时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也会缩短至5~6 个月。

就微软垄断案而言,该案一审由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进行审理,一审法官是联邦地区法院Thomas Penfield Jackson(汤姆斯·杰克逊)。

2000 年6 月7 日杰克逊法官对该案做出了微软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并且命令微软分裂成两个公司:一个负责操作系统业务,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

微软随后提出了延缓执行的请求。

6 月13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了微软的上诉申请,但上诉法院同时表示,如果最高法院直接受理此案,上诉法院的审理将自动终止。

而美国司法部则担心夜长梦多,要求将案子直接交由最高法院审理。

杰克逊法官于6 月20 日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每年6 月底至9 月底休庭,最快会在今年10 月开庭后审理此案,因此最终判决有可能在明年3~4 月做出。

3. 审理过程

3.1 起诉

1995 年美国司法部曾经与微软就监管该公司的市场行为达成过一项协议,在该反垄断协议中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前,其操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

而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就向DOJ 投诉微软将其IE 浏览器与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销售。

随后包括康柏、Gateway2000 和Micron Electronics 在内的OEM 厂商也向美国司法部提供证据控诉微软强迫这些PC 生产厂商必须预装其IE 浏览器软件,将之作为预装Windows95 前提条件的霸道行径。

另外微软公司还将IE4.0 与Windows98 操作系统融为了一体,这样一来由于超过85%的PC 使用的是微软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其IE 将随着Windows 很快占据浏览器市场。

由此美国司法部于1997 年10 月20 日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对微软公司提出了诉讼,指控微软违反了与 *** 在1995 年所达成的谅解协议,其IE 捆绑操作系统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要求微软设法消除用户桌面上的浏览器标志,并且将对微软处以每日100 万美元的罚款。

对微软提出相同诉讼的还有美国的20 个州(后来有一个州退出)。

3.2 上诉法院否决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对微软发出禁止令的请求

1997 年12 月,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发布了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捆绑。

而1998 年6 月23 日,美国上诉法院否定了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的判决,驳回了禁止Windows 95 与Explorer 搭售的强制令。

各州 *** 本来寻求在1998 年6 月25 日前对Microsoft 发出禁止令,这样一来结果微软的Windows98 操作系统得以在6 月25 日顺利上市,而且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正,其中IE 浏览器与Windows98 结合在了一起。

3.3 开庭

1998 年10 月19 日,跨世纪大案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开审,微软与美国 *** 在法庭上开始了交锋。

双方的律师都是阵容豪华,堪称第一流的律师团,双方律师面前放着的都是几千页的文件。

就连大厅里坐着的观众也都是通常以“亿”来计算金钱的信息巨头们。

为了使审判能够顺利进行,杰克逊法官规定每一方只能有12 名直接证人和2 名辩护人出庭。

*** 的证人的名单包括:网景公司总裁James Barksdale,Java 创始人、Sun Microsysterms 总裁JamesGosling 和Apple 高级副总裁Avadis Tevanian等。

微软公司也派遣9 名官员和CEO 前往法庭作证。

法庭辩论开始。

原告出语直中要害,指责被告采取的行为是垄断行为;一贯叱咤风云的微软这次则摆出受害者的面目,表示自己只是在完善和提高产品,并非是要控制整个世界。

原告诘问被告为何要将IE 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微软则辩护说,将浏览器集成到Windows 98 中是为消费者和软件开发者带来了方便,这种行为非但没有阻碍竞争,而且是促进了竞争。

”原告列举微软利用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赚取高额利润,其利润大约是美国其他公司平均利润的5 倍以上,从长远观点来看不符合国家、消费者、竞争者的利益;被告则一再强调对高技术采取干涉将会损害整个的新经济。

在开审之前,比尔·盖茨在有微软产品的主要买主参加的Gartner 集团ITExpo’98 论坛上,当回答如何面对开庭的案子时面对约5000 名公司信息技术经理说:“微软公司是在为创新的权利进行辩护。”

3.4 杰克逊法官公布事实认定书

1999 年11 月5 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就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公司触犯反垄断法一案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事实认定书。

应该说,事实认定书的公布仅意味着这场官司又进展了一步。

认定书认定:微软在PC 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利用这种垄断力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打击竞争对手。

其中列举了微软公司“垄断”市场的3 条“罪状”:

(1) 操作系统独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2) 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

(3) 没有可替代Windows 的商业操作系统。

3.5 一审判决

2000 年6 月7 日这一天将载入史册,当天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对微软涉嫌垄断一案做出了拆分微软的一审判决。

杰克逊法官判决微软公司败诉,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 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不允许把捆绑IE 作为Windows95 许可协议的一个前提条件。

不过法官拒绝了司法部对微软每日100万美元的罚款请求。

4. 各方的反应

4.1 微软公司

总裁比尔·盖茨发誓要为对微软的指控而战,并且抱怨 *** 不懂软件制造业是怎么工作的。

他认为,微软的宗旨是让Windows 变得更好,让PC 伴随着Windows 的每一个新版本更容易使用;是人们需要使用PC 来访问Inter,因此微软才在Windows 里提供了浏览器,并且将Inter 浏览器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微软不将与Inter 相关的特征加到Windows 中,并且快速地分发更新版本的Windows,那么将对用户造成损害。

4.2 美国司法部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官员解释说,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禁止由于一家公司的天才形成的市场垄断,但是禁止利用一种产品的垄断地位去强行推广另一种产品。

虽然微软说IE 和Windows 是“集成在一起”的产品,但二者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产品。

有消息透露,美国司法部还将对微软的其他市场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微软对苹果的投资。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司法部已经在针对微软所采取的法律行动中花费了1330 万美元。

其中正在审理中的微软反垄断案大约花费700 万美元。

4.3 其他公司

微软垄断案的一审裁决作出后,不消说Netscape、Sun、Oracle 这些微软的老“仇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就连新对手——与Windows 操作系统竞争对手Linux 操作系统的厂商们(如RedHat)也连声叫好。

许多即便与微软有合作关系的小公司显然也对微软的锐气受挫感到高兴。

Netscape:Netscape 员工在加州总部所在地举办了庆祝会。

该公司认为即使一审判决的胜利是暂时的,对于Netscape 也非同寻常。

PC 厂商:一审裁决对PC 制造商的正常业务好象并未带来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因为IE 作为Windows95 的一部分是免费赠送的,而使用NetscapeNavigator 则要收取5 至10 美元的授权费。

分析家指出,PC 制造商将继续把IE 装入计算机中,因为他们不愿做任何触犯微软的事情。

据Dell 计算机公司发言人指出,它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Windows95 和IE4.0;IBM 则在商用计算机上将继续使用Navigator,而在PC 上将从IE 和Navigator 中作出选择。

微软盟友:令微软心酸的是,此次向美国司法部作证的,居然是paq、Gateway2000、Micron 这三家微软的盟友。

他们都向司法部出证了微软是如何强迫

他们购买Windows95 时一定要安装IE4.0 的细节,其中包括大量往来的电子邮件、

合同和其他文件。

例如在paq 向司法部提供的双方往来信件中显示,微软的一

位副总裁曾明确表示如果paq 不以书面形式保证原封不动地安装IE,微软就

停止向它出售Windows95。

Gateway2000 和Micron 也都向司法部提供了类似的证

词和证据。

5. 与IBM 反垄断案的比较

微软公司此次里程碑式的反垄断案让人们不由得想起了80 年代IBM 与美国司法部打的那场长达13 年的反托拉斯官司,并且关注微软会不会遭受与IBM 在过去那场官司中相同的痛苦经历。

IBM 反垄断案的经过是:1969 年1 月,美国 *** 开始对IBM 进行彻底的反垄断调查,并且试图将其分裂成几个小公司。

在此案审理的关键6 年中,也就是从1975 年到1980 年, IBM 公司曾经召集了974 名证人,一次就雇佣了多达200 名律师,并且阅读了多达10.44 万页的法院文本。

此次调查在80 年代初计算业的未来从大型机转向PC 时不得不偃旗息鼓, *** 在1982 年彻底放弃了这次劳民伤财的调查,而IBM PC 也代替了“深蓝”大型机成为了市场上新的统治力量。

尽管如此,慑于司法部的注意力,IBM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不遗余力地避免产生垄断的形象。

其结果导致在80 年代中期IBM 的情形一泻千里,公司开始了几乎长达十年之久的财政滑坡。

这两起案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发生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中。

而IBM 的案例生动地表现出了僵硬的司法行为与私人企业发展速度之间巨大的差异,同时IBM 在试图分裂公司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同样的,微软公司也宁愿 *** 采取其它的惩罚措施,宁可纠正某些行为,也想要避免在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结构。

但是6 月10 日法官还宣布将微软公司分裂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两场官司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这对微软公司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专家们认为象 *** 随便放弃对IBM 起诉这样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再发生在微软公司的身上了,这是由于在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美国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化是优待大型的企业,而这与当前形势相反,目前美国 *** 比较支持小公司,因此很注意保持自由竞争的环境。

尽管对于微软公司案件的结果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是许多专家还是认为该案件也会将这位软件巨人拖上5 年甚至更久,直到计算时代形势的改变使 *** 不再担忧为止。

专家们指出,在洗碗机和闹钟都能够接入Inter 的这个后PC 时代,微软公司在PC 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可能就不会再显得穷凶极恶了。

分析家们甚至担心微软公司在无线方面的策略相比诺基亚这样的无线巨人来说还远不够老练,因此当人们不再采用桌面电脑而是采用蜂窝电话来上网时,微软这家软件公司的统治地位就将逐渐丧失。

6.案件所带来的思考

6.1 美国反垄断法面临新考验

与有着100 多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相比,IT 业的历史要短得多。

但IT 业发展之快、应用面之广、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则是其它行业无法企及的。

事实上,从1998 年5 月这场官司开始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半,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IT 产业就发生了很多变化。

那么,历史悠久的反垄断法在变化莫测的今天能否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呢?事实上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是铁面无私的,在已了结的垄断重案中涉及IT 企业的案例过半,比例过大。

而为什么民用飞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波音公司能够顺利地兼并麦道公司,兼并后的公司在美国民用飞机市场的占有率远远超出了反垄断的底线呢?道理很简单,波音面对的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而IT 业反垄断涉及的都是美国国内的企业,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难怪人们要担心:高技术业过去在没有美国 *** 的指导下,日新月异地快速成长, *** 的干预行动最终会不会伤害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6.2 *** 的作用

迄今为止,美国的高技术部门大体上是可以自由竞争的,极少规章制度。

高技术的游戏规则与传统不同:首先,高技术市场的利润率正逐渐提高而不是降低,市场欢迎较小公司在某些专业方面的垄断;其次对高技术而言关键问题是创新,创新才是当今推动美国走在欧、日前头的引擎。

因此 *** 应当正确对待垄断,以保证每家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6.3 因特网的反垄断

Inter 是开放而平等的,在诞生之初它就以信息共享为己任,在气质上跟微软截然相反。

Inter 为全球各公司创造了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场所。

不论公司大小,通过网络都处在全球的竞争之中。

事实是Inter 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兴公司,它们使通信业实现非联合化,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水平。

虽然微软涉足Inter,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但是由于微软在Inter 这个本应当开放而平等的领域里有垄断的行为,从而使得其他公司的日子很不好过,对此 *** 就不得不站出来站出来主持公道。

所以此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Inter 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6.4 对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我国的启示

微软垄断案的最终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因此现在谈论此案对中国软件市场的影响还为时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在软件产业与法制环境之间问题上有益的启发,因为软件产业的发展与健全法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目前国内软件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制约中国软件业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内十年来没有解决的盗版现象。

因此最迫切的需求还不是反垄断法方面的问题,而是法律如何保护软件知识产权问题,从而让软件开发厂商不再受盗版困扰。

其次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的问题,即如何上规模的问题。

美国 *** 反垄断,是因为垄断企业将会压制其他企业革新的创造力,从而阻碍产业的发展。

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与美国不同,中国软件企业还跟在国外的身后,尚未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也根本没有上规模。

另外,反垄断立法的发展对现阶段国内软件产业发展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入世”临近,信息产品零关税只是时间问题。

届时除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需要通过反垄断方面的立法来充分保护市场完全开放下的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说我们的IT 产业是如何上规模而不是反垄断,纯粹对国内企业来讲的确如此;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目前最为活跃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的企业。

因此反垄断立法对我们来说同样具有意义,不管是谁,如果它在市场上形成了垄断或者事实上的垄断,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它就应该成为反垄断的对象。

综述:

在微软的这个案子中,美国司法部长说得很明白,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扶持

Netscape 或其他任一与微软在浏览器软件上竞争的厂商,也不是要扶持Sun 或任一

与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竞争的厂商,只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公平竞争是

美国商业的精神。

对于公平竞争的保护,也是微软反垄断案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

示。

附:微软垄断案大事记

1990 年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微软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涉嫌

违反竞争的市场行为进行调查。

1993 年

·FTC 结束调查。

美国司法部(DOJ)开始接管这一调查。

1994 年

·微软与DOJ 就监管微软的市场行为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

前,操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

1995 年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Stanley Sporkin 拒绝签署1994 年达成的协议,他认

为此项协议做得还不够。

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Sporkin 的决定。

·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批准了1994 年的这项协议。

·DOJ 表示将继续进行调查。

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向DOJ 投诉,称微软使用不公平和非竞争的手段发展其IE 浏

览器。

Netscape 还指控微软向不装Navigator 的计算机制造商在Windows95 软件上

提供3 美元的折扣,微软否认了这一指控。

1997 年

·德克萨斯州开始就微软在Inter 上的商业行为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

随后

马萨诸塞州也开始了类似的调查。

·10 月,DOJ 认为微软违反了1995 年法院的命令。

如果微软继续违反的话,

DOJ 要求法院对微软课以每天100 万美元的罚金。

·12 月,杰克逊法官发布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

捆绑。

1998 年

·5 月18 日,美国司法部及19 个州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微软提出起

诉,指控微软利用垄断地位阻止Netscape 潜在的竞争。

·6 月,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杰克逊法官在1997 年底发布的命令。

上诉法院认

为微软将IE 与Windows98 结合并不违法。

·8 月29 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就微软掠夺性的、垄断性的商业行为对其提出指

控。

指控包括微软强迫芯片制造商Intel 排斥其竞争对手Netscape 的软件;微软公

司操纵其Windows 操作系统使之无法与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共存;微软试图与苹

果公司瓜分音频-视频市场。

·10 月,微软涉嫌垄断案正式立案。

·10 月19 日,微软反垄断案正式开庭。

Netscape 首席执行官Jim Barksdale 出

庭作证。

·10 月27 日,美司法部出示了上百件证物。

AOL 的证人首次出现法庭,表示

AOL 选择微软的IE 作为浏览器是迫于微软公司的巨大诱惑。

同一天,苹果公司证

人出庭,提供了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词。

·11 月8 日,微软垄断案开庭第三周焦点转向了软件“Bug”,微软首次在法庭

上占据上风。

苹果公司的证人Tevanian 公开承认没有能够证明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据。

·11 月13 日美司法部提出新的证词,认为微软捆绑IE 并非一种改进。

·11 月23 日,AOL 与Netscape 可能合并的消息成为微软反托拉斯案的争论焦

点。

·11 月24 日,微软对外界发表言论,针对它的反托拉斯讼案应该结束。

声称

两个主要竞争对手AOL 和Netscape 公司将合并,这使得 *** 对微软的有关诉讼已

毫无意义。

·12 月2 日,微软官司进入第7 个星期,Sun 公司的证人同时也是Java 发明

人、Sun 副总裁James Gosling 首次亮相法庭。

1999 年

·3 月,杰克逊要求双方达成协议。

·4 月初,微软内部传出消息,将利用反垄断案的几周休息时间与 *** 达成和

解协议。

面对微软提出和解, *** 反应冷淡。

·4 月27 日,IBM 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微软曾向IBM 作出拒绝提供Windows

的威胁,并表示将出庭作证。

·4 月28 日,超过10,000 页的关键证词被法庭公布于众。

·6 月1 日,法庭调查开始,微软案件重新开庭。

·6 月8 日,微软垄断案重新开庭审理一周,IBM 公司Garry NOrris 作为控方

最新证人出庭。

·8 月16 日,微软向外界宣称,在对该诉讼案中所作的为期76 天的调查取

证,已经充分证明消费者在微软和网景公司的浏览器竞争中得到了实惠。

原告方美

国司法部和19 个州则表示,已有足够证词和证据表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领域使用了垄断行为。

·8 月27 日,美国 *** 对微软公司总裁的证词提出质疑,他们向法庭提交了包

括Gates 在1995 年中期写过的一些备忘录在内的一些文件。

·11 月,杰克逊法官指定上诉法院法官里查德·波斯纳为调停人,在微软与政

府之间寻求庭外和解。

·11 月5 日美国时间18 时30 分,美国联邦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正

式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微软垄断行为存在。

·11 月9 日,美国19 个州总检察长表示,不论下任总统或司法部长是谁,若

必要的话19 个州 *** 将把这起划时代的诉讼案提交最高法院审理。

2000 年

·1 月,盖茨辞去微软CEO 一职,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兼任CEO。

·3 月25 日,在杰克逊法官宣判此案的最后期限之前,微软给 *** 律师发了一

份和解方案的传真。

*** 消息说,这份传真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

·4 月2 日,调停人波斯纳法官宣布他的和解努力失败。

·4 月4 日,法官杰克逊认定微软触犯反垄断法。

·4 月5 日,在约见原被告律师后,法官杰克逊宣布他将在60 天内就此案做出

裁决。

·4 月28 日,DOJ 和19 个州检察长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

一个公司负责操作

系统,另一个负责其它业务。

盖茨将世界首富的桂冠交给了他的老对手Oracle 公

司CEO 拉里·埃里森。

·5 月10 日,微软提出自律建议,以期避免公司的分解。

其中包括:容许PC

制造商在Windows 启动时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以及发放隐藏IE 浏览器的Windows 版

本。

·5 月24 日,法官杰克逊透露,他倾向于将微软一分为三,并要求原告在5 月

26 日提出最终惩治方案。

·5 月26 日,DOJ 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

·6 月7 日,法官杰克逊下令将微软一分为二:一个公司负责操作系统业务,

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

·6 月13 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

了微软的上诉申请。

·6 月20 日,杰克逊法官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

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

比尔盖茨:我在微软的10大失误

比尔盖茨:我在微软的10大失误

微软上周四宣布,从2008年7月开始,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将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慈善事业。毫无疑问,盖茨是全球PC产业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一直紧跟着科技发展潮流,但他并非永远正确,以下是盖茨在微软的十大失误。

据女性经理人[lady.icxo.com]消息,随着盖茨逐步淡出他执掌31年的微软,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他在微软的功过是非自然会成为业界、媒体乃至个人评说的对象。作为微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软件设计师,盖茨成功预测了很多科技发展趋势,但他的一些失误也显而易见。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曾推出多款失败的产品或技术,下面十项最为突出。

1、微软BOB:

BOB是微软1995年发布的产品,微软希望通过BOB改善Windows3.1程序管理的界面,或许这个概念没有问题,但Bob还没有真正流行就已经被取代。客观来看,Bob并非恶评如潮,但它的消失也没有引来多少人的惋惜和怀念,因为它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带来的问题多。有趣的是,BOB开发项目的主管是盖茨的妻子梅琳达。

2、WindowsME:

这或许是微软迄今为止最失败的Windows版本,2000年推出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大堆安装和兼容方面的问题。随着WindowsXP于2001年上市,WindowsME很快就销声匿迹。当然,WindowsMillennium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该产品最先具有的系统恢复功能随后应用在WindowsXP中。

3、平板电脑:

也许现在仍然有很多平板电脑的支持者,但这项技术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成本过高。从市场表现来看,平板电脑无疑是一款失败的产品。微软已经决定将平板电脑功能作为WindowsVista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再作为单独的SKU发布。

4、SPOT手表:

尽管第一块智能个人目标技术(SPOT)手表原型进入市场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但这一产品体积过大、外形死板的问题仍未解决。此外,SPOT手表缺乏有吸引力的应用提供支持,不能让花费数百美元购买这一产品的用户感到物有所值。

5、微软Money:

如果微软1995年收购Intuit的计划没有遭遇反垄断方面的阻碍,该公司也许已经获得Quicken软件,并使自己的网络银行产品成为市场领先者。但事与愿违,微软只能自行设计和开发财务软件Money,最终被Intuit远远甩在后面。

6、DOS4.0:

提到微软,就不能不谈一谈Windows操作系统的前身MSDOS。在所有的MSDOS版本中,MSDOS4.0无疑是最失败的一个,对微软而言它简直是缺陷百出的梦魇。根据维基百科提供的资料,MSDOS4.0主要基于IBM的`代码库,而不是微软自己的代码库。

7、微软电视:

微软曾多次试图进入数字电视领域,但并没有成功。现在还有人记得微软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视频点播项目MicrosoftTiger吗?不过,微软并没有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Ballmer)近日表示,在不久的将来,IPTV将成为促进微软股价上涨、推动微软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8、MSNBC合作伙伴关系:

微软同NBC之间的合作几乎就从来没有顺利过。2005年12月,微软基本推出了同NBC的合作。不过,微软并没有放弃向内容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努力,目前该公司正在招聘博客、电视团队以及其它方面的媒体人士,希望打造MSN媒体网络。

9、实时网络会议软件:

微软网络会议产品LiveMeeting主要基于从PlaceWare收购的技术,尽管已经推出多年,但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款失败的产品。当然,微软并没有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该公司承诺新版LiveMeeting将会更加出色。

10、未能推出微软Linux:

微软应当推出自己的Linux。微软可以收购一家Linxu经销商,甚至直接将Windows的一个分支命名为微软Linux。与此相反,微软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整个开放源代码社区对抗。微软应当加入开放源代码阵营,而不是试图击败它。 ;

intuit采用什么战略得以在与微软对抗中取得成功

集中化战略。Intuit 将自己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的业务方向集中于财务软件市场。

关于微软如何搞死财务软件企业和微软的财务软件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您可在下方评论,小编会随时解答您财务软件相关问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友好会计财务软件免费下载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vzufida.com/blog/kjrj/26015.html

分享给朋友: